行业动态Dynamic

当前栏目: 首页Home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Dynamic

行业速递 | 环保一周要闻

更新时间: 点击:26454 所属栏目:行业动态 Update Time: Hits:26454 Belong Column:Dynamic

一、生态环境部公布六月下半月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会商结果:空气质量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


6月15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合中央气象台、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东北、华南、西南、西北、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和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开展6月下半月(6月16日-30日)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会商。

6月下半月,全国大部地区空气质量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局地可能出现中度至重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以臭氧为主。京津冀及周边中南部、长三角北部内陆城市、汾渭平原和成渝地区局地、辽宁部分城市可能出现臭氧中度及以上污染过程。

京津冀及周边区域:6月下半月,区域中南部空气质量以轻度至中度污染为主,区域南部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首要污染物为臭氧。其中,16日-17日、19日-21日以及27日-30日,中部个别城市可能达到重度污染。

北京市:6月下半月,空气质量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首要污染物为臭氧或PM2.5。其中,16-20日、26-30日,可能出现臭氧轻度至中度污染。

长三角区域:6月下半月,区域中北部空气质量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其他地区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首要污染物为臭氧。其中,27日、29日中北部个别城市可能出现臭氧中度污染。

汾渭平原:6月下半月,区域大部空气质量以良为主,首要污染物为臭氧。其中,20日-21日,山西西南和河南西北地区部分城市可能出现中度污染;25日-30日,局地可能出现中度污染。

东北区域:6月下半月,区域北部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区域南部空气质量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首要污染物为臭氧。其中,17日-19日,21日-22日辽宁西部可能达到中度污染。

华南区域:6月下半月,区域大部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其中,24日-25日,湖北中西部、湖南中部和珠三角地区可能出现臭氧轻度污染。28日-30日,湖北中西部可能出现臭氧轻度污染。

西南区域:6月下半月,区域大部空气质量以良为主,首要污染物为臭氧。其中,19日-20日,成都平原、重庆部分城市可能出现轻度污染;27日-30日,成渝城市群、川南可能出现轻度污染;30日,部分城市可能达到轻度至中度污染。

西北区域:6月下半月,区域空气质量以良为主,首要污染物为臭氧或PM10。其中,18日-24日,局地可能出现臭氧轻度污染;25日-30日,陕西关中局地可能出现臭氧中度污染。


二、晋江出台重点行业监管服务方案



为积极服务落实“六保”任务,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福建省泉州市晋江生态环境局出台《晋江市重点行业生态环境监管服务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协调处理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主动服务企业绿色发展。

《方案》针对电镀、皮革、印染、陶瓷等4个重点行业出台企业环境守法告知书,明确企业应当履行环保主体责任的具体要求、法律依据以及未落实要求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同时,出台针对上述四大行业的执法检查要点,将告知书和执法检查要点一并函告辖区内的相关企业,并开展集中宣传培训。

《方案》明确健全宽严相济执法机制,根据日常检查结果定期评定企业环境守法等级(根据好坏依次分为A、B、C、D等级)并公开发布,实行差别化监管,做到对违法者严惩不贷、对守法者无事不扰。执法人员对企业履行承诺情况进行抽查,逐项对照行业执法检查要点开展“体检式”检查,对企业承诺事项落实不到位的,违法行为轻微的,责令其限期整改;违法行为严重的,依法予以查处。

针对企业提出的需要协调的问题,晋江生态环境局分管领导、挂钩领导分别带队实地走访,实施精准帮扶。同时,积极推进“生态云”平台建设和应用,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开展“送服务上门”专题活动,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根据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违法频次等因素,合理设置“双随机”抽查比例,并公开抽查情况和抽查结果,大力推进非现场执法,充分运用在线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移动执法等科技手段,提升监控预警能力和科学办案水平。


三、着力抓好农业源生活源水污染治理



找准问题症结,才能精准施策。从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布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十年间,我国水污染治理成效显现,但仍存在农业源、生活源对水污染物排放贡献较大、无组织排放或面源排放导致治理和监管难度大等问题。

“二污普”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分别为2143.98万吨和96.34万吨,其中,工业源排放占比分别为4.24%和4.62%,农业源排放占比分别为49.77%和22.44%,生活源排放占比分别为45.87%和72.57%。这组数据反映出农业源、生活源对水污染物排放的贡献之大,也反映出我国工业废水污染排放控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十年间,我国工业企业废水治理能力有很大提升,减少了水污染物的排放,但同时也使得农业源、生活源污染排放问题凸显。数据显示,“二污普”工业企业废水处理设施数量和处理总能力,分别是“一污普”的2.4倍和1.3倍,化学需氧量、氨氮去除率分别提升18%和12%。相比“一污普”,重点行业排放强度下降明显,造纸制浆、铜铅锌冶炼、皮革鞣制和焦化几个行业的产品产量虽然分别增加61%、89%、7%和30%,但是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均大幅减少。其中造纸制浆、皮革鞣制和焦化行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减少84%、80%和91%。单位产品排放强度下降,得益于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强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的环境监管,也得益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其实与“一污普”相比,我国农业源、生活源在水污染治理方面也有很大进展。比如,农业源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水直接排放的比例由50%降低到10%,化学需氧量单位猪当量排放强度降低57%。十年间,粮食产量从5亿吨增加到6.6亿吨,农业领域中的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可以说,农业的产量越来越高了,排放的污染越来越少了,绿色的底色越来越亮了。

但我们也要看到,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源污染仍然是水污染治理中的短板。对于农业源来说,水资源投入仍处于高位,直接带来了较大的排放量。分析用水结构发现,2017年我国用水总量逾604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比达62%;同时,还有6022万吨的化肥施用量和250万吨的农药使用量,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大量副产品——水污染物排放,而且农业废水很大一部分属于无处理排放。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生态环境不欠新账、逐步还旧账的压力依然很大,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

对于生活源来说,与“一污普”相比,“二污普”时期我国人口增加了6879万人,城镇化率由45.89%增至58.52%,加之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用水需求增加,生活污水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大,成为农业外第二大排放源。目前,在一些地方,部分污水处理厂存在超标排放、偷排偷放等现象;还有的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忽视了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的建设,生活污水收集设施和处理能力相对滞后,污水直排外环境的问题突出。

无论是农业源还是生活源,由于污染源涉及的主体多,而且不同于过去传统的集中排放,这些领域很多是无组织排放或面源排放,还面临着治理难度大、监管难度大等挑战。

影响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问题既已摸清,下一步就要精准治理,抓住农业源、生活源这两个重要领域,认真分析造成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水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原因,提高污染治理措施的针对性,集中力量解决问题。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要把农业的绿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现在,浙江、海南、安徽开展了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全国创建了80个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强化了示范引领作用。各地要借鉴示范区经验,根据自身情况科学施策,改善农业种植结构,采用节水的灌溉方式,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帮农民找到既能节约成本又能增产的方式,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产生。

生活源涉及主体多,规范管理很重要。各地各部门要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管控,确保处理后达标排放。规划新(扩)建项目严格执行排污许可制度,在环境容量约束下实施资源科学开发与利用。加快城市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提高设施负荷水平,补齐配套管网建设的短板。农村地区则要因地制宜,根据村庄发展规划、人口规模、经济水平等,建设可行的、适宜的农村污水治理系统。

农业源、生活源水污染治理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方面,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要精准治污,补齐短板,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逐步还旧账,努力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好愿景。



四、成都紧盯重点时段强化臭氧污染防控



记者日前从四川省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2020年第二次会议上获悉,成都市将紧盯重点时段和重点区域,力争通过分类落实强化管控措施,切实降低VOCs和NOx等前体物排放量,大力削减臭氧浓度峰值,确保高质量完成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目标任务。

监测结果显示,今年1月-5月,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110 天,同比减少 11 天,尽管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PM2.5、CO浓度均同比下降,但臭氧浓度反弹,是优良天下降的主要原因。

市环科院专家分析认为,臭氧污染天数增多、区域性污染特征突出,是今年二季度以来导致环境空气质量下降的最大问题。究其原因,除了四川盆地遭遇极端高温、少雨天气等不利形势外,5月以来,各项经济活动的快速恢复,区域污染物排放强度快速上扬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以运渣车流量为例,4月以来,部分重要干道运渣车流量同比升高3倍-10倍。

根据成都市气象局、市环科院会商结果,预计今年6月成都将有4次气温偏高时段和3次臭氧污染过程,7月-8月气温也较常年平均偏高,阶段性高温突出,存在较大臭氧污染风险。

为进一步加大协同减排力度,成都将严格落实夏季臭氧污染防控方案,以6月-8月作为臭氧防控的重点时段,以中心城区(11+2)为重点区域,通过分类落实强化管控措施,最大限度降低VOCs和NOx等前体物排放量,努力削减臭氧浓度峰值。

根据安排部署,除了以涉VOCs排放的工业源、溶剂使用源、移动源为重点,加大监测和执法检查力度,指导重点企业6月底前全面完成自查自检,督导企业限期对达不到要求的VOCs收集、治理设施进行更换或升级改造以外,成都在道路施工及汽修行业污染管控、油气排放管控等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要求,并将组织开展交通秩序集中整治专项行动,着力减少机动车怠速和低速运行产生的NOx排放。

同时,持续运用数智环境、智慧工地、扬尘在线监测等信息化平台和3D气溶胶激光雷达、VOCs走航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物、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等重点污染源的精准监管。





五、山西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执法检查——
提高臭氧管控精准性,推动实现夏季臭氧削峰



山西省自6月开始,开展为期3个月的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专项执法检查行动,进一步提高臭氧管控的精准性,推动实现夏季臭氧削峰,提升优良天数比例,协同降低PM2.5浓度。

根据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印发的《关于开展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专项执法检查行动的通知》,检查对象涉及VOCs排放重点行业,主要包括炼焦、化工(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制药、农药、煤化工、涂料、油墨、胶粘剂、橡胶与塑料制品等)、表面涂装、印刷、储油库以及加油站等。对采用光氧化、光催化、低温等离子、一次活性炭吸附、喷淋吸收、生物法等简易低效治理工艺的企业开展重点检查。

据了解,此次检查将采取调阅资料、现场检查与仪器监测,对照《山西省重点行业VOCs专项执法检查记录表》等方式,全流程检查企业VOCs排放管控方面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生态环境厅还将组织执法、监测力量,对重点区域、工业集聚区和重点企业开展挥发性有机物走航巡查,巡查发现的问题线索,按照属地监管的原则,移交地方立行立改,并对企业整改效果开展随机抽查。涉及严重违法排污行为的,同时移交省生态环境执法局跟进。



六、精准施策,提高污染防治攻坚成效——三论积极服务落实“六保”任务,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污染防治攻坚战已经进入冲刺阶段,收官之战怎么打,关系到预期的目标任务能否圆满完成。实践证明,唯有精准施策、科学治污,提高污染治理措施的针对性,才能实现治污效果最大化,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一个重要的经验方法就是精准识别问题,精准制定措施,精准投放力量。当前,我们要认真分析影响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按照环境污染时空分布特点实施分时段、分区域管控,紧盯问题突出的重点区域流域加强治理,准确识别污染严重的行业企业和工艺,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做到“五个”精准,切实提高治污成效。

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由于资源有限、时间紧迫,污染防治攻坚不能搞大水漫灌,而应抓到点子上,做到紧要处。当前,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已经成为环境质量改善的瓶颈,如果不努力去破解,就会成为短板。例如,重点时段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问题,既是影响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这个约束性指标完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治污攻坚的难点,是绕不过去的“拦路虎”,需要集中力量加以攻克。在三大治污攻坚战中,我们必须以钉钉子的精神,抓住重点不放,采取综合措施解决难点问题,突破困局,从而带动其他相关问题的解决,打开污染治理攻坚的新局面,促进环境质量大幅度改善。

要坚持精确问诊,靶向治疗。打蛇打“七寸”,治污要对症。精准定位病灶、找到治理对象是精准治污的前提。近年来,通过污染源解析、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等手段,我们掌握了一些重污染地区燃煤、工业、机动车、扬尘等“本地”污染源贡献百分比及区外传输占比,科学判断出需要管控的重点区域和行业,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更为精准,成效更为明显。通过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我们掌握了长江、渤海排污口的真实数据,摸清了影响水质的主要污染因素以及排污行业,从而制定出了精准的管控对策。在攻坚战中,各地要深入调研,科学分析,锁定治理对象,因时、因势、因事、因地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方案和有效措施,避免“手榴弹炸跳蚤”式的粗放治理模式,提高污染防治精细化水平,探索适合本地实际适用、高效的治污新路子。

要科学治污,精准施策。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呈现多地区、多领域、多类型、多层面的复杂特征。每个地方的自然条件、经济结构、产业布局以及发展水平都不一样,唯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治污路径,才能事半功倍。近年来,大气污染防治之所以取得明显成效,关键在于我们开展了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建立了“一市一策”跟踪研究机制,对重点城市进行科技帮扶,解决了地方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有想法, 没办法”的难题,实现了科学研究与业务化应用高度融合。治污要遵循客观规律,要有科学方法,不能盲目地干。各地要深入了解本地的污染成因、污染结构和污染特性,强化对环境问题成因机理及时空和内在演变规律的研究,做到科学决策、科学监管、科学治理;要加强环境科学研究和治理技术研发,充分用好环保科技成果,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就是一场场“压力测试”,每一场战役既是对我们治理能力的考验,又是对我们意志耐力的检验。我们惟有保持“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信心,才能跑出污染防治攻坚“加速度”,取得最后的胜利。


内容来源:中国环境报